浅谈“作坊”的发展历史

“作坊”的拼音是zuò fáng,指的是一种手工工艺生产方式。在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一大特色就是进行集中生产。以木器制造为例,杂多且复杂的溜子产品需要多位匠人与家庭作坊中的工匠一同参与制作。而这些工匠被称为“作坊匠人”。

进入唐朝以后,“作坊”作为“家庭作坊”、“村落作坊”的升级版逐渐发展。在宋代晚期,“作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数十种手工产品的制造都在作坊中得以完成,为当时中国生产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作坊”的产业规模已经非常庞大。特别是与“手工业”有关的制造业,如锦绣、金银器等行业,更是与“作坊”密不可分。不仅手工艺人有作坊,许多官府也有专门的作坊,如内务府、礼部、工部等均设置有专属的作坊。可以看到“作坊”的重要性与规模。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作坊”制造模式日渐式微。但在某些手工艺品的领域中,“作坊”依旧难以撼动其地位。比如,古老的景泰蓝艺术、被列入国家龙头产业的“苏州刺绣”等,均采用了“作坊”生产模式。



相关信息